CT在肿瘤诊断和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最近网络上很多文章对常规CT检查的危害表示了担心,也不乏夸大其词。所以,对于这玩意儿的辐射和危害,很多患者还是有点怵的。 但是往往有很多患者担心,这种检查产生的辐射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.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?实际上,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无处不在 只要受到辐射的剂量和频率在安全范围内,就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危害! 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么说吧,X光片就是把人压扁了看,超声就像挑西瓜前敲一敲,核磁共振则是摇一摇再看。而CT,厉害了,把人切成一片一片仔细看。 而且这个切片厚度<1mm。那么,CT是怎么工作的?CT成像过程非常复杂,说得太专业,怕你听不懂。简单粗暴来说就是,机器发出X线,穿透人体,到达处理器形成图像。 CT有两种方式—— 普通平扫:只需要躺在CT机器上面,几秒钟就完成扫描; 增强扫描:在平扫CT的基础上,静脉注射碘对比剂,碘对比剂会随着血液循环,跑到全身的组织器官中去。 打了碘对比剂之后,就可以观察病变组织的情况,与周围正常的组织做对比,看是否有病变。总而言之,增强扫描看得更多更清楚。 对于第一次来看病的患者,医生不知道病情是什么样的,可能会先让做一个普通CT检查。 如果普通CT看到病变,并且能够明确诊断,那就不需要增强CT了。但是,如果普通CT看得不是很清楚,或者不够肯定,那就需要做增强CT。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增强扫描注射的碘对比剂,极少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。 所以,请仔细阅读碘对比剂增强同意书,在增强前后多喝水,碘对比剂会随着尿尿排出去,一般24小时就会完全排空。 既然机器发出的X线穿透了人体,那么会不会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呢? CT的危害主要来源于X线产生的电离辐射。 电离辐射可破坏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,损伤细胞,从而损伤人体。 但是!一切抛开剂量谈辐射,都是耍流氓!其实,自然环境中存在天然的电离辐射,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报告指出,成年人人均受到的天然电离辐射剂量约为2.4毫西弗/年。我国对公众推荐的辐射剂量限值是:除天然照射外,附加的人工辐射剂量不应超过1毫西弗/年,并且如果5个连续年平均剂量不超过1毫西弗,则某单一年份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可以提高到5毫西弗。 · 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0.1mSv; · 每天吸20支烟每年0.5-2mSv; · 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<0.01mSv; · 每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(本底)辐射剂量为 2 mSV 左右。 人体常见部位接受一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大致分别为:头部0.7毫西弗, 腹部 4.05毫西弗, 胸部 5.29毫西弗,颈椎 0.76毫西弗,腰椎4.16毫西弗,骨盆 7.68毫西弗。以此估算,每人每年接受CT检查的次数应尽量不超过两次。 不过,对于高危人群和患者而言,如果是为明确诊断或指导治疗而进行CT检查,患者应充分相信医生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,切不可因为担心辐射而拒绝检查,错失早期诊断的机会。 以肿瘤患者为例,为了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,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,医生往往会要求患者进行多次CT检查。 例如,若在常规体检中胸部低剂量CT检查发现了肺部占位,为进一步明确诊断,可能需要加做胸部增强CT检查,这不仅能帮助医生明确诊断,还能对肿瘤的大小、位置、分布、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,从而确定肿瘤分期分型,以便实行最佳治疗策略;后续也需要根据治疗方案定期进行CT复查,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以及监测肿瘤的发展情况,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以免延误病情、错失治疗最佳时机。 这时候,患者无需过分担心,也不必纠结。因为肿瘤是确实存在且可能危及生命的因素,而辐射则是不确定的风险,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,医生会在综合评估风险的前提下,选择健康效益最大、风险最小的医疗方案。 为减少非检查部位受到的辐射量,医生一般会在进行CT检查时采用铅板遮挡等防护措施,以保护患者。CT检查
CT工作原理CT的电磁辐射到底有没有害?